肇东:
构建四个超百亿产业体系
00:37
初秋,当东北网“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报道组一行来到肇东市时,感受最深的,是这里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在伊利、中粮等大型企业门前,一辆辆通勤车有序停靠;厂区内树木成行,绿草茵茵;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
紧紧围绕着构建“1+4+N”现代产业体系,肇东市正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
图左:村民在土房前聊天
图右:旧时村民收获玉米
年9月8日,国务院批准肇东撤县设市,从此肇东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年,肇东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元,是70年前的倍。
时针拨回到年4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项目区确定为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成为全省重点扶持建设的九大园区之一。
肇东动车进站。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肇东老车站。宣传部供图近年来,肇东市以打造“绿色产业之城”统领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建设,集中精力抓产业、上项目、建园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园区建成投产企业68户。园区内不乏伊利、中粮、广东广新、大庄园、天津宝迪等一大批知名龙头企业。
通过做好“三篇大文章”,肇东正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玉米生化、畜产品加工、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四个产值超百亿产业体系”,为地方经济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村民将茄子打包。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村民现居住的房屋。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在肇东市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张伟志说,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全省新一轮产业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聚焦“三篇大文章”,突出“两头两尾”,以建设“绿色产业之城”为方向,持之以恒地抓好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玉米生化、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开展招商,盯住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战略实施地区、国际国内强、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引进一批能够提升产业地位、补充产业链条、引领产业转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以产业项目开启发展引擎,加快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开启“低空经济”新引擎
“年筹建机场那会,周边一个人也看不到。”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肇东机场副经理刘欣笑着说,那时对这种“荒凉”习以为常,但是通航后,人气那才叫一个旺!
刘欣所言不假,去年11月,北大荒通用航空肇东机场开通肇东至佳木斯部短途运输航线,肇东从此启动了低空经济发展新引擎。
东三省第一架气象监测飞机。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机场负责人讲解直升机。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位于肇东市尚家镇草原深处的肇东机场,很安静。透过安全防护网,停机坪上一架直升机机头被帆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稍远处,就是掩映在绿草中的米的飞机跑道。
刘欣带领东北网报道组从塔台楼绕出,从一个带锁的小门进入机场停机坪,眼前顿时开阔起来。
据刘欣介绍,机场内的飞机大部分去垦区执行航化作业任务。走近停机坪上的那架直升机,“直升机底部安装的是喷药设施,农药雾化后喷施,能保证不留死角地喷施到作物叶面,这是直升机航化作业的最大好处。”刘欣说。
机库里,停着几架小型飞机,有国产的运5、运12系列,有承担肇东至佳木斯运输业务的小型飞机,也有从美国进口从事航测任务的双发飞机及小型商务机。
载客6人小型飞机。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肇东机场。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刘欣说,肇东机场的作用是为周边地区提供低空农业作业基地、森林防火基地、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应急保障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民航飞行员培训基地和飞机制造维修基地。
年暑期和“十一”小长假,肇东机场开展的科普研学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省的多名中小学生,一周时间吃住在机场,由专业导师讲解我国航空发展史、航空知识等。年6月1日,名中小学生到肇东机场进行了体验飞行、参观塔台等活动。“机场研学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飞机,学习航空发展史及飞行知识,既有意义又有趣味。”刘欣说。
采访中记者获悉,今年6月份,肇东机场与民航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肇东机场培训民航飞行员。据刘欣介绍,每年将有人在这里接受培训。
依托肇东机场,目前尚家“航空小镇”已规划完成。肇东机场系肇东市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基础项目也是核心项目。目前,肇东市政府投资近1万元修了机场专项公路。到年,低空产业园入园项目将达10个,产值达到40亿元。
村医仲二,
“出诊路”越走越宽
仲崇峰,是肇东市洪河乡洪河村村医。找他看病的村民都叫他小名仲二,仲崇峰也接地气,干脆就在名片上直接印了“仲二”两字。
“以前村里全是土路,赶上下雨天出诊就得步行,最远五里多路,现在路修好了,骑摩托车出诊准时到达。”在洪河村卫生室,仲二笑着对东北网“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报道组说。
仲崇峰了解患者病情。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仲崇峰收拾药品上门问诊。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接近中午,仍有四五名患者在卫生室内或静点或针灸。问起为什么都愿意找仲二看病时,有患者说:“别看他年纪轻,看病有一套,尤其是针灸。”
其实仲二也不算年轻了。今年43岁的他,年他从大庆市萨尔图区卫校毕业后回到洪河村当起了村医。仲二说,当时农村条件不好,家家户户都是土房子,路是泥路。因条件所限村民医疗意识普遍不强,家中没有应急药,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无论多晚都需上门求助。半夜睡得正香时,经常被村民敲醒。
仲崇峰为病人行针。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仲大夫给孩子检查耳朵。东北网记者赵红星摄
洪河村有7个自然屯,最远的村屯要走5里多路。令仲二印象深刻的是,那时村民看病医药费全部赊欠,最快到年终才能给付,条件不好的村民赊欠三四年的都有。“那时一年差不多能赊出去十多万元药费。”仲二说,“现在农民的日子好了,几乎不再赊欠。”
3年仲二买了一辆自行车,由步行上门行医变成自行车上门,虽然速度有所提升,但因为道路和天气等原因,自行车偶尔也要罢工。
村里的变化,仲二感受最深。他说从年陆续开始,村民有的买了摩托车,后来就换成了轿车,他们直接来到卫生室就诊。而对于那些年龄大走路不方便的老人,仲二依然坚持上门出诊。到了年,政府又给卫生室配备了医疗设备,由之前的体温计、听诊器、血压器,到现在的血糖仪、心电、尿常规等医疗设备,使得一些常规检查在卫生室都可以实现。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们也越来越讲究科学养生了。以前一有病就输液的情况逐渐扭转,改用针灸、贴敷等保健疗法。仲二针对农民患风湿骨病、腰腿疼较多的现象,特意到医院学习了针灸针法,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他的卫生室门外及对面街上,经常停着十几辆患者的车。
有医院欲高薪聘请他,都被仲二婉言拒绝了。他说:我是一名村医,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再说了,现在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不比大城市差哪去!
来源:东北网
记者:陈显春、王明菲、赵红星
编辑:王俊芳
责编:吴琼
统筹:王刚、高长利
监制:陈宝林